激光生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的前身是《激光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997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现刊名,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遗传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分站等协办,由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激光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实验对象的激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激光(光)生物医学(含光子中医学、光动力疗法、激光整形美容)、放射生物学(含激光育种、辐射育种、空间育种等)、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相关的激光生物技术(含微束照射技术、光镊技术、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细胞分流技术等)、仪器研制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专题综述,适量兼登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农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份激光生物学科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本刊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一直被作为源期刊收录的重要检索系统还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命科学进展网、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本刊还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固定收藏刊物。                

水域安全警示:那些被忽视的致命细节

时间:2025-08-13 15:42:40

在看似平静的水域中,溺水风险往往隐藏在细节里。无论是浅水区的意外滑倒、淡水环境中的植物缠绕,还是咸水区域的生物威胁,每一类水体都有其独特的危险因素。理解这些风险并掌握应对策略,是保障不同年龄段人群安全的关键。

浅水区的隐形陷阱:从认知误区到科学防范

许多人误以为浅水区绝对安全,但数据显示,浅水区事故占比甚至高于深水区。这是因为不会游泳的群体通常只在浅水活动,而突发滑倒、水下障碍物或不平整的水底地形都可能导致危险。对于儿童而言,即使水深仅及膝盖,摔倒后惊慌挣扎也可能引发呛水;老年人则可能因平衡能力下降,在湿滑的岩石或池边遭遇二次伤害。

预防措施需分层设计:

1.物理防护:选择底部平整、无藻类覆盖的浅水区,穿戴防滑涉水鞋

2.行为规范:禁止奔跑或推搡,儿童需保持"一手距离"监护原则

3.应急准备:掌握"翻滚起身"技巧——当滑倒时立即侧身蜷缩,用肘部支撑站起

淡水生态系统的双重威胁:寄生虫与缠绕风险

淡水环境中,肉眼不可见的寄生虫常寄生于鱼虾蟹螺,而水生植物如丝状藻类可能形成"死亡缠绕"。曾有案例显示,成年游泳者被水草缠住脚踝后,因过度挣扎耗尽体力。对于野外淡水区域,需特别注意:

植物识别:避开叶片细长、呈絮状漂浮的水域,这类植物易形成缠绕网

脱困技术:遭遇缠绕时采用"水母漂"姿势减少耗氧,单手指尖逆向梳理缠绕物

消毒措施:任何淡水接触后需用净水冲洗眼耳口鼻,降低寄生虫感染概率

咸水杀手图鉴:从箱形水母到伪装大师

海洋生物威胁呈现多样性特征。箱形水母的触须毒素能在3分钟内导致心力衰竭,其僧帽水母亚种的刺痛感堪比雷击。虎鲨虽不如大白鲨知名,但攻击性更强,会主动啃咬包括人类在内的移动物体。而伪装成石头的石鱼,背棘毒液可引发暂时性瘫痪。

分层防护建议:

1.生物规避:遵循"三不原则"——不触碰不明生物、不穿戴反光饰品、不在黄昏捕食期下水

2.急救方案:被水母蜇伤立即用醋冲洗(切勿用淡水),石鱼刺伤需45℃热水浸泡解毒

3.预警系统:选择配备声呐驱鲨装置的沙滩,关注潮汐表避开箱形水母聚集期

年龄定制化防护策略

儿童安全需侧重被动防护:使用连体浮力泳衣,在浅水区设置彩色隔离浮标。成年人应掌握"风险评估四要素":水深能见度、水流速度、救援设备分布、自身疲劳程度。老年人则建议采用"伙伴系统",避免单独涉水,同时注意水温骤变对心血管的影响。

当意外发生时,黄金救援时间往往不超过4分钟。无论是哪种水体环境,记住"呼叫-抛掷-划近-拖回"的救援顺序,永远优于盲目下水施救。水域安全不是靠禁止接触来实现,而是通过科学认知将风险控制在可管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