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的前身是《激光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997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现刊名,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遗传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分站等协办,由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激光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实验对象的激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激光(光)生物医学(含光子中医学、光动力疗法、激光整形美容)、放射生物学(含激光育种、辐射育种、空间育种等)、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相关的激光生物技术(含微束照射技术、光镊技术、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细胞分流技术等)、仪器研制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专题综述,适量兼登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农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份激光生物学科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本刊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一直被作为源期刊收录的重要检索系统还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命科学进展网、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本刊还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固定收藏刊物。
赤小豆:祛湿健脾的红色瑰宝
时间:2025-07-24 10:14:06
中医典籍中常将湿气称为"万病之源",潮湿闷热的夏季尤甚。当您还在用薏米煮水祛湿时,殊不知厨房里还藏着一位"隐形高手"——赤小豆。这颗不过绿豆大小的红色豆子,在《本草经疏》中早有记载:“其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腹胀满,皆取其利水除湿之功也。”
藏在豆粒间的营养密码
赤小豆的红色表皮包裹着惊人的能量,每100克含蛋白质21.7克,相当于鸡蛋的1.5倍,膳食纤维含量更达到7.7克,约等于3个苹果的纤维总量。这些肉眼不可见的营养成分构成了一张精密的水网:可溶性膳食纤维如同海绵,在肠道中吸收多余水分;不可溶性纤维则像扫帚,将代谢废物清扫出体外。而其中的钾元素含量高达860毫克,这种天然的"电解质调节器"能精准维持细胞内外液平衡。
水火交融的双重药性
当赤小豆遇火烹煮,其药性会发生奇妙转变。文火慢炖后释放的淀粉酶抑制剂,能将淀粉分解为更易吸收的糊精,此时健脾功效达到峰值。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特别强调:"赤小豆煮食,可补脾虚。"现代研究发现,煮熟的赤小豆会释放出丰富的皂角甙,这种物质能像钥匙般开启脾胃运化之门,促进消化液分泌,其养胃效果堪比半碗小米粥。
当采用生豆研磨入药时,赤小豆则展现出另一面。生豆皮中保留着完整的齐墩果酸,这种成分如同微型水泵,能增强肾脏滤过功能。在《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配伍中,生赤小豆配伍麻黄,形成"上开汗孔,下启尿窍"的双向排湿通道。需特别注意的是,生用需经专业炮制,日常食疗建议以熟食为主。
四类人群的祛湿良方
对于晨起眼皮浮肿的办公室族,赤小豆鲤鱼汤堪称"液体消肿贴"。取赤小豆50克与500克鲤鱼同炖,其中的支链氨基酸能激活淋巴回流,水肿消退速度比单喝薏米水快30%。孕期水肿的准妈妈们,可用赤小豆50克搭配红皮花生30克熬煮,其中的叶酸和铁元素组合,既利水又不伤正气。
脾胃虚寒者可将赤小豆与山药以2:1比例煮粥,其中的黏液蛋白能在胃壁形成保护膜。而阴虚体质人群需谨慎,赤小豆的温补特性如同"助燃剂",过量食用可能导致口干舌燥,建议每周不超过3次,每次用量控制在30克以内。
古今融合的食疗智慧
岭南地区传承着独特的"三豆饮":赤小豆、黑豆、绿豆按3:2:1比例浸泡12小时后打浆。这种配方暗含阴阳平衡之道,赤小豆祛湿、黑豆滋肾、绿豆清热,特别适合空调房久坐的现代人。韩国医学研究院的实验显示,该饮品提升基础代谢率的效果比单一豆类高42%。
对于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可尝试改良版赤小豆茶包:将炒制的赤小豆与桂花按10:1比例封装,热水冲泡后桂花芳香烃能促进赤小豆黄酮类物质溶出。这种"以香引药"的配伍思路,源自元代《饮膳正要》的制茶古法,能让祛湿效率提升1.8倍。
这颗穿越千年的红色豆粒,正以现代科学可量化的方式,验证着祖先的养生智慧。当您下次在超市见到它时,不妨抓一把放入购物车,让传统药食同源的智慧,成为守护全家健康的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