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生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的前身是《激光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997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现刊名,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遗传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分站等协办,由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激光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实验对象的激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激光(光)生物医学(含光子中医学、光动力疗法、激光整形美容)、放射生物学(含激光育种、辐射育种、空间育种等)、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相关的激光生物技术(含微束照射技术、光镊技术、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细胞分流技术等)、仪器研制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专题综述,适量兼登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农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份激光生物学科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本刊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一直被作为源期刊收录的重要检索系统还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命科学进展网、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本刊还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固定收藏刊物。                

三大致命药物组合风险解析

时间:2025-07-14 14:36:24

在临床用药中,药物组合的潜在风险往往被低估。即使是医生开具的常见药物,若搭配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以下从药理机制、数据对比及真实场景切入,揭示三大典型危险组合的“致命逻辑”。

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的“双刃剑效应”:阿司匹林+华法林

这对组合如同同时踩下汽车的油门和刹车——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华法林则通过干扰维生素K代谢延缓凝血因子合成,两者联用可使出血风险从单用华法林的1.69%激增至7.3%。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概率显著升高,且出血事件已成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更值得注意的是,联用并未降低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发生率,反而让患者暴露在“无收益的高风险”中。临床上常见冠心病患者因担心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自行加服阿司匹林,这种“叠床架屋”的用药方式,相当于在血管脆性增加的老年患者体内埋下“不定时炸弹”。

抗生素与抗凝药的“隐形战争”: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华法林

当抗凝药遇上抗生素,可能上演一场肉眼不可见的分子级“战争”。以左氧氟沙星为例,这种抗生素会抢占华法林的蛋白结合位点,使游离华法林浓度骤增;而阿奇霉素则通过抑制肠道维生素K合成,进一步放大抗凝效果。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数日内飙升3倍以上,相当于让血液稀释度从“溪流”突变为“洪水”。临床监测发现,联用期间若未及时调整剂量,患者脑出血风险呈指数级上升,特别是本身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其风险堪比“走钢丝”。药师建议,此类联用必须通过“三步控制法”:基础INR检测、三天内复测、每周动态监测。

降糖药与降压药的“能量失衡”:格列本脲+左氧氟沙星

这对组合的危险性犹如“寂静海啸”——左氧氟沙星通过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糖异生双重机制,可能将格列本脲的降糖效果放大数倍。数据显示,联用患者夜间低血糖昏迷发生率较单用降糖药增加4倍,而老年人因自主神经反应迟钝,往往在睡梦中直接进入低血糖昏迷状态。更隐蔽的风险来自二甲双胍与头孢哌酮的联用,抗生素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会阻碍二甲双胍代谢,导致乳酸堆积速度较常规情况加快70%,48小时内可能发展为致死率过半的乳酸性酸中毒。这类相互作用常被误判为“糖尿病恶化”,实则需通过药物血浓度监测及时识别。

在药物联用安全领域,还存在三类高危场景:抗凝药与活血类中成药的“血管爆破组合”(如华法林+丹参滴丸)、非甾体抗炎药与利尿剂的“肾脏绞杀组合”、镇静剂与肌松药的“呼吸抑制组合”。这些相互作用如同多米诺骨牌,初始变化微小,但引发的连锁反应足以摧毁生理平衡系统。建议慢性病患者建立“用药日志”,记录每种药物的启用时间、剂量变化及体感异常,这相当于为药师提供了破解药物相互作用密码的“动态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