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的前身是《激光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997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现刊名,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遗传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分站等协办,由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激光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实验对象的激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激光(光)生物医学(含光子中医学、光动力疗法、激光整形美容)、放射生物学(含激光育种、辐射育种、空间育种等)、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相关的激光生物技术(含微束照射技术、光镊技术、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细胞分流技术等)、仪器研制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专题综述,适量兼登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农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份激光生物学科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本刊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一直被作为源期刊收录的重要检索系统还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命科学进展网、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本刊还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固定收藏刊物。
隐翅虫皮炎
时间:2024-12-30 17:03:07
概述
隐翅虫属昆虫钢,鞘翅目,其中毒隐翅虫为一种黑色蚁形小甲虫,体长0.6~0.8cm。平时常栖息于田野草木间,夜间喜围绕灯光飞翔,叮咬人畜。隐翅虫没有毒腺体,但虫体内有一种毒素,当虫在人体皮肤停留时不引起皮炎,而只是在被打碎或压碎,使虫体内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汁(pH1~2)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反应。反应的轻重与接触毒汁的量有关。所以本病是由于人自觉或不自觉拍打停留在皮肤上的隐翅虫而引起的。
临床表现
多见于夏季,多数为夜间灯光下工作者。皮损好发于脸、颈及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初起时为丘疹,红斑,常很快形成条状或斑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疱疹或脓疱疹,排列成条状,单一或多条,长短及方向不一,一般长约3~10cm,状如鞭子抽打样。在条状皮损附近也可出现丘疹及疱疹。局部有瘙痒、灼热感及疼痛。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约1周左右戏肿渐消退、脱屑,留下色素沉着。
治疗
1.最初应立即用肥皂水或10%氨水清洗。红肿处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有继发感染则选用抗生素。
2.可选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5%碳酸氢钠液、10%氨水局部湿敷。
3.炉甘石洗剂外搽或40%氧化油外用。
4.红斑性损害可外用去炎松霜、皮炎平、艾洛松等。
5.蛇药片6~8片加醋10ml调成糊状局部外用。
6.全身症状重者,可用抗组胺药。 发生隐翅虫皮炎应立即用碱性肥皂液清洗或涂擦10%氨水,以中和毒素,外擦炉甘石洗剂,也可将蛇药片用水或醋调匀外擦。皮疹广泛、症状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脓药。预防本病应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夏秋季夜间关好门窗,减少照明间及照明亮度,防虫入室。若发现隐翅虫切不可用手拍打或挤捏,以免发生皮炎。
预防
防治此病应做到: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房屋周围杂草,夜间应关好纱窗,以免小虫进入室内,如发现有虫爬在皮肤上时,不要用手拍击或压碎。受虫体爬过或拍死虫之处的皮肤,应及时用肥皂水清洗。已发生皮炎者可选用1:8000高锰酸钾液、0.1%利凡诺溶液、5%碳酸氢钠液或10%氨水等湿敷;红斑丘疹处可搽炉甘石洗剂,去炎松霜、地塞米松霜或40%氧化锌油剂;有脓疱或轻度糜烂者,可搽新霉素氧化锌糊剂。全身症状重、病变范围广泛者,可服抗组织胺药物及皮质激素如扑尔敏、息斯敏、赛庚啶或强的松等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