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的前身是《激光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997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现刊名,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遗传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分站等协办,由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激光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实验对象的激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激光(光)生物医学(含光子中医学、光动力疗法、激光整形美容)、放射生物学(含激光育种、辐射育种、空间育种等)、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相关的激光生物技术(含微束照射技术、光镊技术、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细胞分流技术等)、仪器研制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专题综述,适量兼登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农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份激光生物学科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本刊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一直被作为源期刊收录的重要检索系统还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命科学进展网、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本刊还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固定收藏刊物。
审稿人的离谱要求:如何巧妙应对?
时间:2024-12-20 17:32:01
在学术界,论文发表是每一位研究者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条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当我们遇到那些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审稿人时。他们的反馈往往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年,我们“硬刚”过的离谱审稿人。
一、奇葩要求:修改文章标题为“研究背景”
记得有一次,一位作者提交了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论文。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收到了审稿人的意见。然而,其中一位审稿人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将文章的标题修改为“研究背景”。这位审稿人似乎认为,整篇文章都应该围绕这个新标题来展开论述。面对这样的要求,作者只能苦笑不得地回复:“尊敬的审稿人,您是否对‘研究背景’有什么误解?它通常只是引言的一部分啊。”
二、过度解读:建议删除所有引用文献
在另一篇关于医学研究的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以支持自己的观点。然而,一位审稿人却提出要删除所有的引用文献,理由是这些文献与当前研究无关或者不够权威。这位审稿人的过度解读让作者感到非常无奈,毕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任何科学研究都是站不住脚的。
三、逻辑混乱:要求重新组织文章结构
有时候,审稿人会给出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实现的建议。比如,在一篇关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论文中,一位审稿人要求作者重新组织整个文章的结构,理由是现有的布局不符合逻辑。然而,当作者按照建议进行调整后再次提交时,同一位审稿人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构调整方案。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也让作者感到十分沮丧。
四、专业不对口:外行指导内行
最让人头疼的情况莫过于遇到专业不对口的审稿人。他们可能会基于自己有限的知识领域对论文进行评判,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修改意见。例如,在一篇涉及复杂数学模型的金融学论文中,一位明显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审稿人竟然要求简化所有公式,并声称这样可以使得论文更加通俗易懂。对于此类情况,虽然可以通过与编辑沟通来解决,但过程往往既耗时又费力。
五、情感用事:情绪化评论
一种情况则是审稿人在评论中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言辞。这类评论不仅无助于提高论文质量,反而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例如,有的审稿人会在意见中加入诸如“这篇文章简直是浪费时间”、“作者显然没有认真做过实验”之类的负面评价。这样的话语无疑会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继续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硬刚”的审稿人,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每一条反馈。毕竟,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为自己辩护,必要时可以寻求导师或者同行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个别负面的经历而放弃追求真理的脚步。记住,真正的科学探索从来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