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生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的前身是《激光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997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现刊名,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遗传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分站等协办,由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激光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实验对象的激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激光(光)生物医学(含光子中医学、光动力疗法、激光整形美容)、放射生物学(含激光育种、辐射育种、空间育种等)、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相关的激光生物技术(含微束照射技术、光镊技术、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细胞分流技术等)、仪器研制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专题综述,适量兼登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农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份激光生物学科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本刊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一直被作为源期刊收录的重要检索系统还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命科学进展网、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本刊还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固定收藏刊物。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一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科研艰辛之旅

时间:2023-10-25 09:44:31

2023年10月2日瑞典时间上午11:45(北京时间17:45),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引领的mRNA技术为全人类的生命及健康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而早在18年前,斯坦福大学的干细胞生物学博士后Derrick Rossi在读到他们的论文时,便惊叹说:“这是诺奖级别的发现!”

 

Rossi博士大概也没想到,他的一句感叹再18年后的今天“一语成真”,两位科学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不负众望,捧回诺奖。

 

诺贝尔委员会发言人Richard Sandberg指出:Karikó和Weissman所发明的mRNA技术为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在2019年爆发的全球新冠疫情中,mRNA技术实现了疫苗快速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壮举”,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健康。

 

 

01

曾多次失业、漂泊多年的“mRNA疫苗之母”

 

Katalin Karikó被誉为“mRNA技术的奠基人”、“mRNA疫苗之母”,是mRNA疫苗探索路上的先驱者之一。

 

Karikó于1955年出生于匈牙利,父亲经营一家肉铺。博士毕业后,她在匈牙利科学院下属的生物研究中心工作。从那时起,Karikó即痴迷于mRNA的研究,她认为这是一种很特别的RNA,甚至预见到其可以作为人类强有力的抵抗疾病的武器。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科学界认知所限,人们对这个仅处于理论的研究难以认同,认为着这只是个难以获得成果的研究。不出所料,Karikó在30岁的时候被Szeged大学解雇,并从那以后难以在欧洲找到理想的工作。

 

1985年,Karikó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天普大学的工作机会,携全家赴美漂泊。但由于研究进展不顺利,用mRNA制造的新药在临床屡获败绩。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制药技术的致命缺陷——它在到达靶细胞之前,就被人体的防御系统破坏了。更严重的是,人体会本能地反击外来入侵者,产生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学者们纷纷放弃了mRNA,并将其称作“科学上的一潭死水”。但Karikó没有放弃,虽然当时她已陷入职业低谷,她坚信mRNA的价值,哪怕没有人相信她。她辗转到宾大药学院,却连续多年拿不到研究经费,被降到最低级别。也许换任一个人,都会换一个工作单位,或更换研究方向,但Karikó依旧坚持下来了。

 

 

02

守得云开见月明

 

终于在1998年,Karikó终于熬到了第一笔经费,即使仅有10万美元。但就是在同年,她遇到了科研生命中的贵人——Drew Weissman。

 

Weissman当时刚跳槽到宾大,两人在复印机边闲聊,Karikó告诉他:我能造出任何一种mRNA。Weissman慧眼识珠,当即看到了mRNA技术远大的未来与无限的价值。在深谈之后,二人一拍即合,从此成为科研伙伴,探索mRN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2005年,Karikó和Weissman突破研究瓶颈,找到了解决人体免疫反应的办法——即用弱化的版本替换了一个RNA的模块。这样,mRNA就仿佛一个轻功盖世、飞檐走壁的“神偷”,不知不觉地潜入人体细胞,而不会惊醒人类的免疫防御系统。

 

这一成果很快被另一个“高人”、斯坦福大学的Derrick Rossi博士发现,并说出了那句一语成真的话:“这是诺奖级别的发现!”并且,Rossi敏锐地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于2010年获取投资并创立了一家多年后声名远播的公司——Moderna。

 

无独有偶,德国的一个科研团队也发现了mRNA技术的价值,并组建了另一个在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公司——BioNTech,其美国总部位于麻省剑桥。BioNTech志在开发基于mRNA的癌症疫苗。饮水不忘挖井人,BioNTech聘请Karikó担任高级副总裁,监督mRNA研究。

 

 

03

全球疫情爆发,mRNA技术终显神通

 

2019年,一场严峻的疫情在中国武汉蔓延至全球,夺去了无数无辜者的生命。而在当时虽然前卫,但影响力仍局限在小圈子的mRNA技术终于迎来了“爆发时刻”。

 

2020年1月10日,中国率先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由于mRNA技术无需病毒本身,即可制造疫苗抗原,Moderna公司在新冠病毒序列公布的第二天即开始了疫苗研发工作,开启了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首发之旅。BioNTech和其他相关公司的研究者们也紧随其后,争分夺秒地用mRNA技术快速地制造出新冠疫苗。

 

并且,BioNTech与辉瑞达成合作,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支援。时至今日,在“冷板凳”上坐了近40年的Karikó博士终于迎来了研发事业的高峰!

 

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Karikó和Weissman的研究成果。Weissman和Karikó也自2021年起陆续获得5项 “诺奖风向标” 大奖,包括霍维茨奖、阿尔伯尼奖、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生命科学突破奖和盖尔德纳奖。有不少学者表示:基于mRNA技术在新冠大流行中的突出表现,有可能在未来问鼎诺奖。

 

而今日,这些语言和祝福终于实现,二位科学家斩获诺奖,实至名归!

 

当然,mRNA技术的价值远不尽于此。mRNA作为疫苗或药物,可应用于预防传染病、治疗肿瘤和蛋白替代疗法。根据Market Study Report LLC的测算,预计全球mRNA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2.0%,预计到2025年将由2019年的19.7亿美元增至59.8亿美元。

 

正如Karikó教授做客香港中文大学时所说:“我期望将来,此技术可用于开发治疗不同疾病的疫苗,例如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癌症、过敏症及其他传染病。医疗的根本用途是服务所有人,包括弱势社群和贫穷人士。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